第301章 兴王朱祐杬_大明第一莽夫
笔趣阁 > 大明第一莽夫 > 第301章 兴王朱祐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01章 兴王朱祐杬

  汤昊率领船队,耗时一年有余,终于再次回到了大明。

  此刻他显得颇为忧心,毕竟算算时间,早就过了妻子临盆。

  换句话说,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血脉诞生之日,而且还不知道情况如何。

  一回到山东清河船厂,汤昊就从楚天方口中得知了一个好消息。

  楚天方是锦衣卫百户,左一刀的亲信,因此由他负责镇守清河船厂。

  正是通过锦衣卫的渠道,汤昊得知了一个好消息,来自于皇帝陛下朱厚照。

  这个消息,只有四個字——母子平安!

  汤昊得知消息后忍不住放声大笑,突然觉得这个大明王朝都变得可爱了起来。

  母子平安,他当然意味着什么。

  在这个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都相当落后的年代,而且自己还没有陪在身旁,妻子张静姝独自一人怀胎十月,然后独自给他汤昊生下来一个大胖小子,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!

  诸位将领听闻之后,纷纷上前恭贺道喜。

  汤昊索性先在清河船厂举行了一场庆功宴,一为此次扫平倭国为庆功,二为他夫人平安生子而庆功。

  宴会上面,觥筹交错,推杯换盏,好不热闹。

  毕竟在场的都是些武夫丘八,而且也可以说都是自己人,所以气氛很是热烈。

  然而有人喝了点马尿之后,就开始管不住自己的嘴了。

  独眼雷雄端起酒杯,醉醺醺地开口道:“侯爷,凭借这次灭国之功,您肯定可以晋升国公了,可是我们这些兄弟,还不知道几时才能封爵啊!”

  “封侯拜将,这可是每一个兄弟的……”

  “雷雄!”安国陡然冷喝道,“喝多了就滚出去,别在这儿撒泼!”

  “你如今身为京军战兵正千户,斩配营主将,怎么不是将军?你还有不满意的?”

  “若非侯爷一直提携,给了你建功立业的机会,你早就和那些十二侯党羽死在了血腥选锋之中!”

  大明王朝武将的军职,分为常设和差遣两种。

  常设官职有品级,大多采用世袭制,特别是各处卫所和各地都指挥使司,差遣官职无品级,大多采用临时或长期委派。

  主要常设军职,最高等级自然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,比如汤昊这个中军都督府的都督官,品级可是正一品,类似于中央大军区总司令!

  下一级则是都指挥使司,都指挥使衔正二品,都指挥同知衔从二品,都指挥佥事衔正三品,类似于省级军区。

  再下一级,则是地方卫所,指挥使衔正三品,指挥同知衔从三品,指挥佥事衔正四品。

  地方卫所下辖千户所和千户所,千户所的正千户衔正五品,副千户衔从五品,千户所的千户衔正六品,试千户衔从六品,还有正七品的总旗和从七品的小旗!

  这是大明王朝武将的常设军职,也是发放俸禄的具体依据。

  除了常设军职外,就是差遣军职了。

  比如九边军镇的镇守总兵官,省级战区主官,根据作战任务的大小,可以调动该战区军镇的所有战兵,类似于后世战区司令员或军长。

  协守副总兵,通常叫副将,辅佐总兵或者负责某一战略方向的作战,根据具体的职责安排不同,类似后世战区的副司令员或者军长。

  参将,分守各路各段等辖区,下辖兵力五千到一万人,类似于后世的师长或旅长;游击,率游兵往来防御,步骑机动部队,不一定是骑兵,下辖兵力一到三千人,类似于后世的旅长或团长;守备,率兵镇守一城或某一区域,兵力同样一到三千,类似后世的团长。

  参将、游击多由都指挥使等官充任,守备则多由千户充任。

  比如雷雄这个斩配营主将,他本就是一营主将,下辖六千余人,虽然名义上只是个守备,其实兵力足以与参将比肩。

  只是京军战兵不同于九边,毕竟是在皇帝陛下的眼皮子底下,所以更高级的武将名额只有皇帝陛下可以给,因此汤昊只能先给安国、常阔海等守备加正千户之身。

  这里面有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。

  因为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,所以京军战兵的武将升迁调动,名义上还是隶属于兵部管辖的。

  当然,杨一清这个兵部大司马有些辛苦,刚刚上任就被汤昊坑去了陕西解决马政后患,因此京军战兵依旧在中山侯的执掌之中。

  然而即便如此,若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不点头的话,汤昊也没资格或者说他不敢自行升迁这些心腹将领。

  兵权,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敏感的东西。

  汤昊可不想因为给这些将领升迁,结果招到朱厚照的忌惮猜疑,认为他在军中培植党羽,到时候死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那么简单了。

  安国一阵怒骂之后,雷雄这才回过了神来,眼见中山侯坐在主位上面无表情,顿时有些慌乱地向汤昊躬身道歉。

  “侯爷,末将……喝多了……说了些不该说的话,还请侯爷恕罪……”

  紧接着安国也帮着求情道:“侯爷,独眼雷这臭脾气您也知道,他就是喝多了发发牢骚,您千万别往心里去。”

  其余一众将领也纷纷开口,毕竟他们一同征战了这么久,还是有些同袍情谊在的。

  “行了!”汤昊没好气地扫了一眼这些将领,“你们那点小心思本侯还不知道吗?”

  “本侯曾经说过,不管是谁将领也好军士也罢,只要肯为了大明悍不畏死地征战沙场,他们该得的军功赏赐一样都不会少!”

  “说起来,独眼雷说的也没错,这么多年下来,你们这职位确实该升一升了,放心就是,本侯自有决断!”

  得到了汤昊的亲口许诺,众将顿时大喜过望,然后纷纷起身向汤昊敬酒。

  一场大宴喝到最后,不知有几人醉倒在宴会上面。

  宴会结束之后,汤昊被左一刀扶着回到了房间。

  左一刀同样赴宴了,但他并未饮酒,因为他是锦衣卫,所以不能在此刻饮酒。

  汤昊坐下之后,双眼立刻恢复了清明。

  “一刀,今日宴会上面的这事情,你怎么看?”

  左一刀闻言沉吟片刻,随后试探性地回答道:“想来这么多年的数次征战,雷雄、安国他们只得到了财物赏赐,官职爵位却始终不见踪影,心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些怨气。”

  “倒也是正常的事情,毕竟将士为了大明抛头颅洒热血,却不能封侯拜将,任谁都无法接受。”

  听到这话,汤昊满脸狐疑地看着左一刀。

  “你能说出这番话来,倒是出人意料。”

  左一刀可是锦衣卫啊!

  皇帝陛下的亲近心腹。

  偏偏他表达出了对朝廷的不满!

  左一刀无奈苦笑,摊了摊手。

  “卑职这是喝多了,口不择言。”

  “伱小子!”汤昊怒骂一声,随后从怀中取出了一封密信。

  “差人送回京师吧,先让陛下有个准备,待得回京之后我再与陛下仔细琢磨一番。”

  左一刀领命而去。

  汤昊却是独坐沉思良久。

  将士们不满于噗通财物赏赐,这自然是一件好事。

  五军都督府直到现在,都还只是一个空架子,那是因为中央朝廷没有足够多的高级武勋将领。

  而这一次的屠灭倭国之功,足够催生出一批高级武勋了,至少捞几个伯爵侯爵什么的,勉强可以将五军都督府的架子给撑起来!

  只要五府重建,那武勋才算是真正开始崛起了,有了自己的大本营,也有了保障将士利益的权利与资格!

  但是问题在于,如何才能够让文臣缙绅妥协呢?

  面对这些贪婪之徒,最好的办法,就是给出足够的利益!

  汤昊再次沉思了良久,最后这才沉沉睡去。

  翌日清晨,汤昊率有功将士乘坐船只前往天津,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京师。

  终于,永乐七年夏初,汤昊一行人堪堪抵达了京师城门口。

  而出乎意料的是,此刻京师城门外人山人海,好不热闹。

  更有吏部尚书王鏊、兵部尚书杨一清、礼部尚书朱祐杬三位朝堂重臣,以及张永这个炙手可热的内廷大珰,在此恭迎!

  没错,兴王朱祐杬已经晋升为了礼部尚书,这正是宗室成员与文臣缙绅争斗的结果。

  上一次杨廷和搜寻宁王朱宸濠罪证不成,结果还赔进去了一个监察御史,而后因为皇帝陛下态度莫名,所以双方偃旗息鼓。

  然而紧接着不久,宁王朱宸濠就开始发难了。

  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,这正德六年的科举中有一些冒尖的才子,比如杨廷和之子杨慎,也就是写出《临江仙》的那位大才子。

  原本这场会试之后,杨慎因为才气过人被取为状元,然而正当礼部尚书张昇与考试监试提调等官,带着前五十名试卷去面圣,由皇帝陛下裁定时,结果烛花竟然落到上面,直接将这些案卷付之一炬。

  皇帝陛下勃然大怒,一边下令重新策士,一边严惩了礼部尚书张昇,直接将其赶去了南京朝堂养老,这辈子估计是没有什么起复的机会了。

  而张昇一走,礼部尚书一职出缺,按照制度应当由廷推选举。

  结果在这个节骨眼上,宁王朱宸濠又开始搞事情了,他指责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慎为其父亲结交友人培植党羽!

  其中最出名之人,莫过于崔铣!

  这崔铣出身官宦世家,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大考,当时这崔铣试卷在分考刘武臣帘下,这位阅卷官认为其文章刻深,古奥峭拔苛刻严酷,料想其人也不是什么德行之辈,所以将其评为低等没有被录取。

  当时杨廷和与张元祯同主会试,杨慎在礼部考场侍奉杨廷和,杨慎看到了后十分喜欢崔铣奇隽的文字,向父亲推荐,杨廷和于是提拔崔铣为《诗经》魁,崔铣知道了后用“小座主”称呼杨慎,二人结为知己,更是尊杨廷和为“座主”。

  当宁王朱宸濠将此事公之于众后,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  什么是“座主”?

  即乡试会试的主考官,高中士子尊称其为“座主”。

  大明沿用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,读书人参加县、省、全国三级考试。县试合格者为秀才;省为乡试,考中者为举人;国为会试,考中者为进士,每逢乡试与会试,主考官都由礼部任命。

  特别是会试,主考官往往由皇帝亲自挑选并任命,参加乡试与会试的读书人,若考中举人或进士,则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,而座主则称这些弟子为门生。

  换句话说,文臣缙绅其实就是通过这种特殊关系,暗中提携后辈培植党羽遴选继承人,而会试主考官也成为了文臣缙绅人人竞争的美差之一,足以光宗耀祖的那种。

  毕竟一旦担任考官就可以施恩于广大的士子,间接相当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利益团体,培植自己的党羽,形成自己的势力。

  所以大明朝也有当权的重臣选派自己党羽的考官施恩于考生,借此笼络这些士子,或者支持某人充当考官,以支持某人作为考官的利益换取某人的投靠,这就是科举制度中利益交换。

  比如魏忠贤曾经想笼络贺逢圣,就派人通知他担任主考官,借此施恩于贺逢圣,但是贺逢圣本人自然是不屑于与魏忠贤为伍的,所以没有答应。

  对于座主和门生的关系,朝野上下一直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。他们并不反对这种主考官向考生树立私恩的行为,因为座主的称呼源于老师,但比老师更受人尊重。因为座主兼有老师和仕途领路人的双重身份,大明朝的座主,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。如解缙、方孝孺、杨士奇、杨廷和、夏言、严嵩、徐阶、高拱等内阁大臣,都曾担任过会试的主考官。他们一旦掌握大权,便会提携重用自己的门生。

  李东阳这老狐狸就公然表态支持,称:“座主门生是科举诞生以来就有的东西,他甚至对宋代时期因为害怕考生与考官因私废公,所以曾经革除这种过,结果就是党派纷争愈加剧烈,党派纷争愈加剧烈。”

  所以说,门生对座主,无不奉事惟谨。这里头除了师生之间的道义,也蕴含了一些功利的因素。

  说的难听一些,座主和门生的关系,说穿了,就是树和猢狲的关系。树大猢狲多,树倒猢狲散,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。座主对门生,是提携和保护;门生对座主,是依附和顺从。

  不过问题在于,这种事情你不能当着皇帝陛下的面儿说,不能公然摆在台面上来。

  毕竟这科举中的座主门生潜规则,是一种皇权体制下树立私恩的行为,皇权的专制要求天下臣民都忠于帝王,是不允许这种行为出现的,所以宋朝才一度革除禁止互称座主门生。

  然而皇帝本质上还是需要一层一层的任命官员来治理整个国家,他无法依靠一个人来治理整个国家,选拔人才也不能依靠他个人就完全决定,这些都需要固定的机制运行,所以座主与门生关系是无法避免的。

  所以大明王朝这些皇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结果却被人直接打脸了。

  宁王朱宸濠这个狠人偏偏就这么干了,而且还是举出了实证。

  结果就是皇帝朱厚照再次震怒,下令将崔铣和杨慎打入诏狱严加拷问,究竟是谁给他们的胆子,胆敢如此藐视朝廷如此藐视皇权!

  而杨廷和为了救下自己的独子,或者说为了保护这种默契的科举利益交换,维护座主门生的科举潜规则,选择了向宁王朱宸濠低头,最后结果就是崔铣流放戍边,杨慎再次名落孙山,而兴王朱祐杬则晋升为了礼部尚书。

  这一次朝堂争斗,宗室成员可谓是大胜!

  汤昊思考着锦衣卫传递过来的这些消息,将目光锁定在了兴王朱祐杬身上。

  这位兴王殿下,看似不显山不露水,却无疑成了这一次次朝堂争斗的最大赢家啊!

  别看宁王朱宸濠跳得正欢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位光禄寺卿离死不远了。

  然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,兴王朱祐杬不但名声极好,而且官儿也是越做越大。

  说实话,汤昊此刻都有些心惊,或者说有些忧虑。

  毕竟朱祐杬那儿子朱厚熜的手段,他可是再清楚不过了,看来真是儿子传承自老子,这个朱祐杬只怕不是什么简单货色,他担心自己和朱厚照以后会不会玩脱了,真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
  不过眼下不是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,毕竟人家还在那里等着。

  汤昊立刻策马上前,来到近前时当即翻身下马,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上。

  张永也高声唱喏圣旨,在场所有臣民全都跪倒在地。

  大意就是倭人卑劣无耻,先是洪武年间擅杀囚禁大明天使,而后终年伪装成倭寇出海劫掠大明沿海,屠戮大明子民……各种历数倭国罪行,最后就是大明中山侯率军远征,横跨汪洋大海,彻底扫平不臣征服了倭国。

  当张永唱喏完毕,整个京都瞬间欢呼雀跃不止,变成了一片欢腾海洋。

  得益于汤昊之前和朱厚照的舆论攻势,整个京师里面的百姓都对那些倭人厌恶痛恨至极。

  现在骤然间听闻大明中山侯扫平了倭国不臣,扬我大明天朝国威,所有百姓士子都是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了起来。

  “大明万胜!”

  “大明万胜!”

  “大明万胜!”

  在这一刻,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达到了顶峰!

  一阵阵欢呼之后,人群中陡然冷不丁地冒出了一个异样声音。

  “中山侯威武!”

  “中山侯威武!”

  “中山侯威武!”

  汤昊闻言一愣,随即嘴角慢慢勾起了笑容。

  朱厚照,你小子还真是会玩啊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k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k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